董敏斐:守护档案,守护初心

作者: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:2022-07-21浏览次数:205

走进水上图书馆三楼办公室,只见档案馆原副馆长董敏斐盯着电脑屏幕,偶尔端起茶杯喝口水,身后便是厚重的档案墙。

档案人,一群默默付出、不求名利的工作者。因为他们,一个大学的记忆得以保留;因为他们,一个大学的精神得以传承。入党已21年的董敏斐,也是他们的一份子。

董敏斐已在学校走过四十余个春夏秋冬,60岁的她将在明年迎来退休。在退休前,她希望通过分享自己与档案的故事,揭开档案在众人心中的神秘面纱,同时宣传档案工作,将这一代档案人严谨认真、吃苦耐劳的精神传承下去。

锐意进取开创新局面

“在普通人心中档案好像是很神秘的存在,实际上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。”董敏斐讲起档案仿佛聊起一位挚友,“档案有两种,人事档案和综合档案(工作后产生的档案,可以佐证一个单位发展的历史轨迹及记录个人成长),档案具有凭证价值及参考作用。在她看来,档案记录载体、记录方式及读取方式不断升级变迁,自己的工作充实并不枯燥。

20111月份董敏斐调到档案馆工作,那时档案数字化刚开始发展,10个试点高校中宁波舟山片区只有宁波大学列入试点,董敏斐毅然前往宁波大学档案馆进行探讨,同时也请教其它学校,借鉴其它高校的数字化发展,董敏斐发现了档案数字化的第一步——做电子目录。

当时的电子目录是直接在档案管理中一条条输入,每输入一条目录保存一条,工作量大,速度慢且核对不方便,董敏斐便与信息中心戴杰杰老师合作摸索出EXCEL输入法,档案目录可以直接在EXCEL模板上输入后导入至档案管理系统,大大提高了档案回溯目录输入工作效率。

然而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,毕业生的增加,姓名相同的人越来越多,对档案查准率及查全率是个新的挑战,董敏斐主动与教务部蒋军伟老师联系,利用教务系统中的信息,直接在EXCEL中使用,在不增加档案员工作量情况下,提高档案目录质量。她将每一个人的档案信息挖掘出来,从曾经的以专业分类细化到每个人,为以后更高科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虽然我们数字化起步较晚,但是目前看来,教学档案目录质量及档案专题库走在了全省前列。谈及现在的成果,董敏斐脸上充满了自豪感。

披星戴月建“数字城堡”

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令董敏斐印象深刻的是将1986年以后的纸质目录全部输入成电子目录。电子目录完成后,在学校要求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前,董敏斐就利用省高校档案会议期间完成了数字化工作的调研。超前的想法使学校档案数字化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。

“扫描件我们一页页检查、挂接件一条条目录检查。”董敏斐不由感叹当时的工作量之大。

在自己的档案事业生涯中,董敏斐最骄傲的是《新生录取名册专题库》的建成。董敏斐利用基础库把每页名册中的学生姓名一个个挖掘出来,与数字化公司沟通,按照自己的思路及要求扫描纸质档案,建成了《新生录取名册专题库》,使我校成为全省使用同类专题库最早的学校之一。

等人事档案普查补缺全面开始时,有的学校专门抽调人员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以应对档案补缺工作。虽然给我校档案馆也增加了工作量,但相比其他高校还是轻松许多。

“不同于当初向别的高校借鉴经验,现在有很多高校向我取经。目前为止大部分高校都做了类似的专题库。”董敏斐说道。专题库这个“数字城堡”的搭建离不开董敏斐超前的思维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,而这样的思维与态度更离不开董敏斐长辈及时代精神的熏陶。

以身作则传“时代精神”

除了让更多人关注到档案事业外,董敏斐还希望自己能把严谨认真的时代精神传承下去。

“很多人对我说快退休了,别太认真,应该保养保养自己的身体了,在我的性格和长辈的影响下,形成了我如今的工作作风,不允许自己在最后的工作中敷衍了事。”董敏斐的父亲是位近70年党龄的农村基层书记,母亲当车间主任,再加上农学系老师朴素、务实、认真工作态度,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一生。

“不是我思想觉悟高,工作认真,不计较,而是我觉得要对得起自己良心,在工作上不糊弄、不马虎,尽力做我所能做的工作,尤其是退休以后不会后悔。”董敏斐还承诺自己将站好最后一班岗,未来规划要在基本框架目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和完善。

从她十一年的档案工作来看,董敏斐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作风——既要考虑把工作做好又要提高工作效率。首先是把自己的基础性工作做扎实,不浮于表面;其次是要拥有超前思维,做方案时尽可能想的周到全面;最后是提高效率,可以让自己处在一个不断的改正过程中。

截至目前,董敏斐和她的同事已经建立1951—1985年档案数据库;完善了学校1986年至今档案数据库;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档案电子目录,初步建成档案数据库。

在从业多年档案工作后,董敏斐希望通过档案这项工作,将老一辈人的优良品德和行为继续传播下去。

人的一生,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。对于董敏斐而言,忠于自己,对待档案事业从一而终,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