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语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以“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”为建设原则,坚守“为党育人,为国育才”的初心使命,服务文化强国建设,助力中国文化“走出去”国家战略。通过打造“双带头人”支部书记工作室,构建“译”彩纷“程”党建品牌,打造四大党建引领工程(全心全“译”三锋引领工程、“译”通天下国际传播工程、“译”心为民社会服务工程、“译”心一意学科聚力工程),实现党建引领、育人导向、专业学科赋能、文化传播助力及社会服务建功等互融互促。
一、全心全“译”三锋引领工程显特色
打造“三锋”支部,即“理论先锋、成才先锋、服务先锋”。以“译”为媒,通过持续提升党建事业融合度、党建作用认可度,系统打造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“三锋”支部,提升育人质量。借助博士论坛、外语沙龙等系列活动创新日常党建活动新模式,高效落实“三会一课”。创新拓展党建育人平台,通过顶层设计、统筹规划,构建了以“道、法、术、器”相济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。借助名师工作室、青锋营、雷锋营等平台,充分实现立德树人目标。
在支部的引领下,英语专业被立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,校级课程思政五星级建设单位,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类项目4项,市级课程思政优秀4人。获宁波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;获批省级一流课程15门、省新形态教材1部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;获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成果奖13项、省本科高校“互联网+教学”优秀案例4项、市“一带一路”优秀案例评选获奖3项;省级以上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如教师教学创新大赛、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竞赛等共10项。
二、“译”心一意学科聚力工程促发展
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助推学科发展,打造“外语科研沙龙”党建工作品牌。该品牌自2012年开始创办以来,开展系列科研学术交流活动,包括博士论坛(22期)、学术年会(连续20年)。坚持“同分享、共进步”理念,党员带头汇聚全院科研力量,学院整体科研、学科建设水平取得长足进展,教师在职称晋升和学历提升上进步明显,产出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和标识度的科研成果,其中CSSCI近30篇,其中《中国翻译》5篇。五年来新增国家级项目3项(1项主持,2项参与),省部级项目6项,市厅级项目46项;新增横向项目31项;发表论文118篇;出版专著5部,教材4部,译著2部;新增科研成果获奖13项。外国语言文学学科2019年获批校重点学科;2024年获浙江省新增学位授权审核推荐。
三、“译”通天下国际传播工程创品牌
支部发挥学科优势,聚焦中国文化“走出去”,构建“文旅出海 魅力中华”外宣团队,借助ins、Twitter、Facebook等融媒体平台,通过译制短视频、外宣纪录片等,创新多语种翻译与国际传播方式。“文旅出海 魅力中华”短视频大赛和“中华文化符号多语种翻译与国际传播”等系列专业大赛引起社会普遍好评。运营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公众号宣传中国文化,开设“云端课堂”“云游中国”“艺术中国”“味道中国”“非遗中国”等五个板块内容,已连续推出文章700余篇,海外阅读量已达数十万次。成立浙江省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名师工作室,通过构建课堂学习、文化体验、社会实践、公益服务等多种形式融合的“中外学生同学同行”的国情教育模式,引导来华留学生多维度感知中国,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和全球胜任力的优秀中外学生。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,先后被海内外20余家媒体报道累计70余次。
四、“译”心为民社会服务工程有温度
打造多语种翻译和语言服务团队,面向浙江和长三角外向型经济发展对语言服务的实际需求,与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跨校与跨行业合作,提供笔译服务达1100余万字。师生累计为中国—中东欧教育论坛、浙洽会、高洽会、亚运会、WTA网球赛等16项大型国际活动提供翻译服务达1400余人次。2023年亚运会翻译服务团队评为社会服务先进集体。2人获评2023年“浙江省翻译社会服务先进个人”。构建“支行合一,育林筑梦”志愿服务队,提升党员服务力,与宁波市牟山镇中心小学开展长期支教服务,先后获评浙江省和宁波市优秀志愿服务团队。与宁波博物馆、宁波图书馆新馆、宁波市慈善商店、宁波市首南医院卫生服务中心、鄞州区中河街道等12个地方单位开展合作,累计输送约1000人次参与志愿服务。